直譯和意譯二者兼用的可能性
直譯和意譯這兩種方法,雖然是在翻譯活動中必須要采用的,但這兩種方法并不容易掌握。人們認為直譯是比較容易采用的方法,這是對直譯的誤解。其實,無論是意譯還是直譯,都要求譯者在通曉兩種語言的特點方面和運用譯文語言方面有深厚的功力。在這里
上海日語翻譯就談一談直譯和意譯二者兼用的可能性問題。
兼用問題的實質就是,譯者是否能夠根據(jù)兩種語言的特點在傳譯不同文體的原作時使譯文既能忠實或比較忠實地傳譯原作的內容和風格,又能合乎譯文語言的全民規(guī)范。對這個問題,許多從事翻譯理論研究的學者發(fā)表了很多很有價值的見解。在翻譯理論的探討中,這個問題是大家爭論的焦點問題之一。
我們知道直譯和意譯都是翻譯活動中的表達問題。這個表達問題既不同于創(chuàng)作也不同于改寫時的表達問題。翻譯中的表達要求譯者嚴格遵循原作,要能完整和確切地傳譯出原作的思想,再現(xiàn)原作的風格,與此同時,還要求譯者不得違反譯文語言的全民規(guī)范。由于語言的差異,有時候原作的形和義,特別是形和神是不能同時保留的,必要時必須舍原作形貌而力求保存原作的義和神。這一點怎樣來理解呢?有人主張“求同存異”,不能“入鄉(xiāng)隨俗”,語言的“歸化”有導至作品“歸化”的危險。這些意見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神既附于形,形不全相似,神就難以完全相同。但由于語言不同,“存異”是有限度的,超過限度就無法使讀者理解原作的義和神。完全脫離形來保留原作的義和神有其不合理性,既舍就會有所失,這是翻譯活動的特點和性質決定的??梢娚嵝伪Ax和舍形保神的“保”字只能說是相對的。但是“保”也是積極的,只有積極的“保”才能達到與原作的義和神更近似或更相適應。所以意譯不單純是順譯,也是力求舍形而保義和盡量保形的翻譯。能不能做到后面這一點呢?長期的翻譯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通過意譯大致上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
意譯不同于改寫之處,就在于改寫只是或多或少地轉述原作的內容。最好的改寫也只不過是能表現(xiàn)出改寫者本人的寫作風格,很難轉達出原作者的寫作風格。因為改寫是借他人的意思寫文章,共鳴可能是有的,但不會超出改寫者本人的領悟。意譯則是嚴格遵循原作的表現(xiàn)方式,從譯文語言中尋找功能與之相當?shù)谋磉_手段,從而再現(xiàn)原作的內容和風格。譯者應當把原作看成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體來體會原作的含義和風格。具體做法就是從上下文、整體和局部的關系來掌握原作的內容和風格。在違譯時,不是脫離原文,刻意求雅,而是以原作的內容和形式的關系為依據(jù),不是呆板地求適應,而是靈活運用各種傳意的表現(xiàn)方法來盡量保存原作的內容和風格,不是只追求局部的相等,而是求不同范圍的整體的近似。在這里,把原作看成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體,不片面地追求譯文在形式上與原作相同或近似,同時掌握和處理好不同范圍的上下文關系,這些都是意譯的關鍵。
大量的翻譯實踐證明,不拘泥于原作形式,在譯文中運用功能相當或相近的表達方式來傳譯原作的思想內容和風貌姿致是可能的。上海日語翻譯換句話說,意譯是可能的。
我們可以看出,直譯和意譯都是必要的,兩者互有長短。直譯的長處是,力圖保留原作的形貌、內容和風格,“案本而傳??桃馇笳?rdquo;,短處是,無法完全解決兩種語言之間差異的矛盾,不合乎譯文語言的全民規(guī)范,乃至有乖原作的含義和風格。意譯的長處是,譯文可以不拘泥于原作的形式,合乎譯文語言的全民規(guī)范,同時又能比較近似地傳譯出原作的內容的風格。短處是,容易流于片面求雅,以致失真,最后有可能形不似而神亦不似。如果在傳譯中兩種方法交互為用,相輔相成,各取其長而避其短,那就能譯出比較理想的譯文來。